搜索你想要的: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非药物干预失眠解决方案——体感音乐(Vibroacoustic)+认知行为治疗CBTi
新闻中心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非药物干预失眠解决方案——体感音乐(Vibroacoustic)+认知行为治疗CBTi
新闻来源:    点击数:2176    更新时间:2020-02-24 17:53:22    收藏此页

‘Insomnia Identity’: When Not Sleeping Becomes a Part of Who You Are


非药物干预失眠解决方案——体感音乐(Vibroacoustic)+认知行为治疗CBTi


失眠的人可能并不缺乏睡眠:带来煎熬的是“失眠患者”的身份




生在世间,存于宇宙。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压力对每一人来说是避免不了的,也成为都市人的现代病。只是或小或大,或轻或重罢了。作为工人有失业待岗的压力,作为干部有因成绩大小而影响升降的压力,作为学生则有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压力,已是现代人无法避免的烦恼。工作的快节奏,生活的重担甚至情感的困扰,都会让自己感到精神不振、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等……不过话说回来,为人做事没有压力是万万不行的。俗语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的人懂得怎样去调节释放,但那部分不懂得怎样调节释放的人又该怎样呢?


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失眠的人实际上并不缺觉,因为“感觉”失眠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没睡着。


曾几何时,失眠被视为一种美德。正如历史学家埃莉内德·萨默斯-布雷姆纳(Eluned Summers-Bremner)在《失眠文化史》(Insomnia: A Cultural History)中描述的那样,“在中世纪的欧洲,恶魔被认为是不怎么睡觉的,因此所有那些想要免遭其侵害的人需要在夜间时刻保持警惕。”萨默斯-布雷姆纳写道,虔诚的基督徒们会故意把卧榻弄得不那么舒适,这样他们就不会太容易陷入沉沉的梦乡。(这样做同样可能出于对强盗、纵火、以及午夜恼人臭虫的恐惧。)


在生理上的音乐治疗作用 音乐声波是一种高质量的能,作用于人体后转化为生物能,激活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传入人体,调节人的生物节律,组织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各个组织系统处于一种良好的运动状态,如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脉搏起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收缩舒张都受到良好的调节;该声波对中枢和内分泌系统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乙酰沮碱等生命活性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由于不同的乐曲在节奏、旋律、和声、力度、调性、速度、音压、风格和感情上的不同,会引起呼吸、血压、心跳及血液流量的变化,从而达到安神、解乏、松驰、兴奋、镇痛、降压、调节心律等不同的治疗效果。


学家们用先进的实验方法测出,人体皮肤表面的细胞都在做微小的振动,这种微小的振动简称“微振”。实际上全身所有的细胞都在做这样的徽振,心脏、大脑、胃肠等处细胞的这种微振更为突出。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下,周身所有细胞都在按一定节奏作微振运动,合成一个非常协调的全身细胞大合唱。当一定节奏的音乐作用于人体时,如这种音乐的节奏和人体生理上的“微振”节拍合拍时,两者便发生了共振,体内的微振加强,导致人体产生快感。音乐则是带来这种快感的媒介。当人体机能失调后,体内微振也就处于不正常状态。这时我们科学地选择某一种音乐,有意识地借助音乐的力量,调整体内微振活动,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以治愈疾病。



体感音乐疗法的适应症 ……


1.心理疾病、心理解压;


2.神经衰弱、失眠;


3.忧郁症、疾病心理支持;


4.脑血管意外及言语、肢体功能恢复;


5.老年性痴呆;


6.儿童障碍症;


7.胎教;


8.产科、外科、口腔科及其它有创检查的辅助治疗等等。


失眠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约三分之一的人群曾受到过失眠的困扰,出现失眠相关症状,如入睡困难、夜间频繁觉醒、早醒、非恢复性睡眠、日间功能受损(乏力、困倦、嗜睡、精力不足)等。慢性失眠或长期总睡眠时间不足可对身体造成巨大的危害,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以及交通事故、自杀的发生风险,若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助眠则容易导致药物的滥用、依赖,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损耗。


国内外研究表明失眠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两大类。药物治疗能迅速起效,服药后很快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短期内疗效较好,但未从病因上解决患者的失眠问题,存在头昏、日间残留效应、失眠反弹、认知功能损害等诸多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耐受性增强、药物依赖、撤药困难,不能彻底治愈失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主要是针对失眠的病因,对患者的非适应性不良睡眠行为及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认知观念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消除条件性觉醒、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建立条件化睡眠行为模式的目的。


CBTI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短期内与药物治疗的疗效类似,可使至少80%的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但传统的面对面治疗模式存在治疗成本昂贵、缺乏有经验的治疗师、患者依从性低、接受度低等不足之处,使得CBTI在患者中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CBTI得以广泛应用是目前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国外已有较多利用互联网、邮件、电话等为治疗平台的模式将CBTI措施交付与患者的研究方案,其治疗形式多种多样,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互联网的CBTI治疗模式可使患者的失眠症状及日间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鉴于我国目前失眠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及网络尚未广泛普及的情况,在失眠人群中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治疗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而智能手机目前在我国已基本普及,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智能手机为治疗平台,开展远程交互式的模式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将治疗方式通过手机平台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交付于患者,并与患者进行在线交互沟通、收集数据、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1.研究对象


纳入2014年11月-2015年6月就诊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或睡眠中心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三组,远程认知行为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组(联合组)21例,远程认知行为治疗组(CBTI组)20例,药物治疗组(药物组)21例,所有患者均告知其相关治疗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为:1)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Ⅴ版(DSM-Ⅴ)中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病程大于3个月;2)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3)近期没有干扰睡眠的严重生活及心理事件(对睡眠的恐惧除外)。排除标准:1)存在已确诊的可引起失眠的躯体疾病;2)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有自杀倾向等精神疾患且无法配合治疗的;3)药物或酒精滥用、依赖者;4)过去曾因失眠接受过认知行为相关治疗的;5)妊娠、哺乳期妇女;6)文盲。


2.研究方法


疗效评估工具包括睡眠日记及相关量表。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半结构式晤谈,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基线数据。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量表评分,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scale,HAMD)、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简化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attitudes about sleep,DBAS-16)。治疗过程中持续记录睡眠日记,主要内容包括入睡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夜间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ing,NOA),入睡后觉醒时间(Wake time after sleep onset,WASO),睡眠总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


CBTI治疗方案均利用手机为平台远程交付给患者,疗程共6-8周。每周与患者进行一次远程通话访谈,时间15-60分钟,访谈结束后将治疗方案或视频发送给患者,每周与患者至少进行1-3次交互式沟通,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督促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CBTI治疗措施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药物治疗种类主要为苯二氮革受体激动剂,根据患者所表现症状选择具体的药物,药物组除了告知患者服药及撤药方案以外不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措施,联合组与药物组在基线时服药种类及服药方案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与基线相比,联合组与药物组治疗四周后睡眠日记所示SOL、NOA、WASO、TST、SE均有显著改善(P<0.05); CBTI组治疗四周后SOL、WASO、SE有显著改善(P<0.05),而NOA、TST与基线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三组之间SOL、NOA、WASO、SE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药物组TST较CBTI组显著增加(P=0.017,P=0.026)。


2.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睡眠日记所示SOL、NOA、WASO、TST、SE较基线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结束后三组之间NOA、TST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SOL、WASO及SE差异显著(P<0.05)。药物组SOL高于联合组及CBTI组(P=0.009,P=0.025)、WASO高于联合组及CBTI组(P=0.038,P=0.023)、SE低于联合组及CBTI组(P=0.019,P=0.042)。


3.与基线值相比,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PSQI、ISI、HAMA、HAMD、DBAS-16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之间PSQI、ISI、HAMA、HAMD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组DBAS-16评分显著高于联合组及CBTI组(P=0.000,P=0.002)。


4.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服药频率低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服药剂量减少比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撤药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


结论:


1.慢性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和较多非适应性不良睡眠行为及关于睡眠的不合理认知观念。


2.远程CBTI相比药物治疗起效较慢,能显著减少慢性失眠症患者的SOL、WASO、NOA,增加TST,提高SE,改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缓解失眠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纠正患者非适应性不良睡眠行为和关于睡眠的不切实际观念、态度。


3.远程CBTI在急性期结合药物治疗能迅速缓解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症状,相比单纯药物治疗能于稳定有效的撤药,撤药后不易引起失眠反弹。


4.远程治疗的方式可以解决患者地理交通不便的问题,相对传统治疗方式更为节省经济成本、人力资源,治疗时间更为自由充裕,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科学周刊】研究发现听悦耳音乐有益心脏健康   下一篇:新“樂”说——浅谈音乐养生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体感音乐-音药 ♥ 专注心身医学-沉浸式音乐康复模式-体感音波治疗系统-睡眠治疗系统解决方案 © 2005-2016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372号
邮件:hsk360@163.com 电话:+86 0755-25115581 13570880178 18926764561 传真:+86 0755-25115581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留学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坪山同乐社区)B栋2楼205